查看原文
其他

【且行且思】青海湖,为何我们一去再去

黄膺 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
2024-08-30


  

作者:黄膺 

晨曦中的青海湖畔  摄影:邓森碧


今年夏季,是我们组织赴青海湖的自然游学的第6个年头了。我记得我在做第四年青海湖游学时就有人问我,你每年都去青海湖,会烦吗?

 

我也认真地问了自己,心里的答案是,我感觉就像是每年回来探望老朋友一样,怎么会觉得烦呢?

 

我个人第一次去拜访青海湖, 是在2009年, 那时我还在生态保护NGO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我们所执行的保护项目在青海湖边支持当地的藏族老百姓守护自己家乡的草原、湿地、治理沙丘等,我们称他们为“自然守护者”。那年夏天,我和工作团队的伙伴们专门安排时间去拜访和采访这些自然守护者们。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阿合洛老人,我和青海湖的情谊就这样结下了。


2009年在草场上的阿合洛老人  摄影:黄膺


青海湖边有一种极危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叫普氏原羚,当时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北京大学联合做过一个调查,普氏原羚仅仅分布在环青海湖周边10个彼此割裂的狭小区域里,种群数量仅有一千多只,其实已经比公众熟知的大熊猫、藏羚羊都更加濒危了,但是普通公众基本上却很少听说过这种物种。

 

阿合洛老人居住在青海湖东岸的湖东种羊场附近,当地人又叫他阿布尕。阿合洛老人小时候看到过成片成片普氏原羚在草原上奔跑,当时草原并没有被围栏分隔。网围栏的使用是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的,当时的畜牧政策把草场分割到户,牧民们为了防止东家牛羊跑到西家草场去吃草,就用网围栏把自家草场围起来。普氏原羚赖以生存的草地被人为分割,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也许你并不知道,这些横亘在草原上的一道道围栏,给濒危的普氏原羚带来了新的威胁。这些围栏一般高度都在1.2米到1.5米左右,为了阻止牛群可能带来的冲击,许多围栏上还拉上了一层刺丝。初春季节,经历了漫长的食物匮乏的冬季,饥肠辘辘的普氏原羚们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它们需要寻找肥美的草场以及水源,还得躲避狼群的袭击,就必须跳跃这一道道的围栏,身心疲惫的它们稍有不慎,就会被这些呲牙裂嘴的刺丝无情勾住,受伤、流血,甚至死亡。

跳跃围栏的普氏原羚  摄影:吴永林老师


得知自家草场有普氏原羚分布后,阿合洛老人就把自家的网围栏打开,开放给普氏原羚,因为普氏原羚比较怕人,怕牛羊等牲畜,他又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去别的地方租了一块草地,把自家的牛羊迁到其它地方的草场去吃草。我们听说他的保护故事后,就专门去拜访和采访他。我们在他家住了三天,当时他的眼睛已经不太好了,但他仍陪着我们去草场上寻找普氏原羚的踪迹。我在草地上拍摄他时,一叫他“阿布尕”,他就笑吟吟地转过头来回应我。


阿合洛老人的家并不富裕  摄影:耿栋


我们拍摄他和他草场上的普氏原羚期间,就住在他家。这个并不富裕的藏族家庭,腾出简朴的土炕给我们居住。阿合洛老人担心我们吃不惯藏餐,还专门请他的女婿骑着摩托车到40里外的县城去给我们买菜。晚上吃了饭我们就看他煨桑,听他念经,傍晚时分我在他家的草场看到了非常漂亮的火烧云,我在那儿为我的女儿专门录了一小段记录火烧云的视频,那会儿我女儿大概两岁多,我在视频里给家里人说好希望你们也在这儿看到这个场景。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和这个地方的连结。


后来离开阿合洛老人家,我和同事想给他留下些这几天的食宿费,但他和家人坚决不收,他们说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我们家,不嫌弃我们这里落后,愿意住在这里,我们怎么能收钱呢?! 后来僵持不下,他们就说如果你实在要留东西给我们,要不就留一张你的照片给我家吧,因为他们在我的钱夹里看到一张我抱着我女儿的照片


过了一年,我另外一个同事去采访拍摄阿合洛老人时,回来给我讲,他拿着摄像机对着阿合洛家拍摄的时候,突然扫过他们家墙上唯一一个大相框,里面装着不同年代照的全家福,然后他突然发现我抱着孩子的照片也在里面。我听后觉得心里很暖。如今,阿合洛老人已经去世几年了,但我想着我的照片可能还和他家的全家福挂在一起,我就觉得很欣慰,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和青海湖连在一起了。

 

所以我开始做自然教育之后, 就发心想带更多城市人群来看看真实的青海湖和这些守护青海湖畔美丽家园的人们。其实就缘起于2009年这一次对青海湖的深度拜访。除了阿合洛老人之外,那次的拜访还认识了南加老师、智华师父、吴永林老师、小马局长、加悟才让等等自然守护者。


这些人对于家乡、对于野生动物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不是从“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的角度来看待动物,而是发自内心对自然的热爱,这些生命就是他们从小到大生活在草原的邻居,它们就是草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前我们的保护项目还常常邀请专家给当地保护者做培训,从科学的角度去讲解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哪个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濒危程度怎么样,怎样做监测巡护。自从2009年去青海湖畔拜访了这些守护家乡生态环境的人们后,我发现是他们给我上了一课,不是从科学的角度,而是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自然, 他们给我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这是不一样的境界—— 把物种看做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是生命和生命之间要以等级分类,而是每一个生命都是同样重要和值得珍惜的。

 

7月的草地上,正是蒲公英盛放之时     摄影:黄膺

草地上盛放的马先蒿   摄影:彭浩

所以从2012年开始,每年夏季在青海湖畔野花最繁茂的一段时间,我们会组织环青海湖的自然游学,沿途去拜访我当年所认识的自然守护者们,像小泊湖湿地的南加老师、尕日拉寺的智华师父、那仁湿地的加悟才让,由他们作为我们的当地向导,带我们去了解他们守护的湿地和草原,了解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植物。一般游客自驾车游玩青海湖,最多1-2天就结束了。而我们呆在青海湖边的行程会有6天,往返共9天,所以我们说这是“慢行.青海湖”,凡是大众游客常去的沿途热门旅游景点我们都不去,我们走的线路都是独特的,也希望这样的自然游学展示独特的视角,让大家关注到青海湖的美丽与哀愁——不仅仅看到美好的景色,也能看到美景之后的生态危机,关注当地生态脆弱的部分,了解当地人的保护行动,反思我们作为游客的责任。

蒲公英手绘的“慢行.青海湖“绿地图  

青海湖畔的日出    摄影:彭浩


比如有个挺受欢迎的活动是在行程结束前,我们带着孩子们去青海湖畔捡垃圾,孩子们自己都会总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垃圾,我们出去旅行时应该注意什么、做些什么。有时候捡垃圾时遇到下雨,我们只能取消活动,孩子们还不断追问什么时候继续捡?前年我们一共在小泊湖湿地白塔附近小小的一片地方就捡满了12个编织袋,加一个纸箱的垃圾,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带的编织袋装满了,但看到地上还有很多垃圾,有的孩子们不肯走,还想继续捡。根据这段体验,大家会一起总结,以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是友善自然的行为。这就是体验式的学习,让他们直面一些环境问题,给孩子们和家长们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比我们喊“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口号更加有效。

 

今年暑期的慢行青海湖,最感动的一幕发生在行程接近尾声的一天,这一天惊喜不断、高潮迭起——早上在沙柳河畔放生湟鱼,观察鱼鸥燕鸥棕头鸥的区别,在尕日拉寺远眺五彩的湖水、环西西路转眼间乌云压顶,急雨过后突然出现的彩虹,再仰望一群秋沙鸭排成人字形飞过头顶,当我们不断惊叹于自然的美丽与多变时,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我们和自然的连结。但这一天的惊喜还没有结束!

在尕日拉寺远眺五彩的湖水   摄影:彭浩

急雨过后,又见彩虹   摄影:蒲公英


司机师傅在返程路过的一处小河边停了下来,眼尖的伙伴惊呼起来:“湟鱼!湟鱼!”我们看到浅浅的小河里黑压压的一片,挤满了洄游的湟鱼。湟鱼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青海湖的特有鱼类,每年5月至8月期间, 成年湟鱼都要从青海湖沿着入湖河流溯流而上,进入到河流淡水区域产卵,然后再返回到湖中。湟鱼洄游会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景, 同时在这里栖息的鸟类也在此守候饕餮大餐,形成群鸟猎鱼的一幕。

 

我们经过的这支不知名的小河中,现在就挤满了争先恐后力争上游的湟鱼多得让我们惊呼“天啊!” 最令人揪心的是,这条河流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坦途,就在桥的路基下方,有个不断冲水下来的隧洞,隧洞离河面有2-3个台阶,每层台阶至少有30公分高左右,湟鱼们要从河流继续往上游,就必须跳上这些有急流冲下来的台阶,经过桥下的隧洞才能继续往前行,而前方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的台阶和挑战在等待着它们!

 

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站在河岸边,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群勇敢无畏的鱼群在生命密码的召唤下争先向前。我们注视着它们从河水中跃起,跳上了第一层台阶,然后又被迎面冲来的急流冲下台阶,跳上第一层台阶的部分湟鱼为了分担水流的冲击,聚集在一起形成鱼梭形阵列,但是一时间也没有办法继续冲击第二层台阶了,有几个试图越过第二级台阶的挑战者直接被第二层台阶冲下来的水冲回到河道里。大家都随着它们的飞跃而惊呼,又随着它们的失败而叹息。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喊着:“加油!小湟鱼!加油!小湟鱼!


我们在这里驻足停留的半个小时内,没有一条湟鱼成功地飞跃了第二层台阶,但是它们就这样不知疲倦地迎着激流而上,优雅自信地跃起,又被激流给无情地击退,再跃起,再击退,再跃起,再击退。


一条普通的河流,无数不畏险途的湟鱼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震撼,让我们都舍不得离去。有孩子的眼眶湿润了, 有孩子想伸手去帮忙,有孩子劝阻说我们不能随便碰它们。大家担心着这些湟鱼的命运—— 一边是难于逾越的激流和台阶,另一边是不远处的鱼鸥、燕鸥、鸬鹚等鸟群, 正喜滋滋地沿着浅浅的河流享受着这毫无挑战的捕猎盛宴,不知何处还可能有偷捕湟鱼贩卖的偷猎者潜伏!而这一幕在每一年的5月到8月的青海湖畔,都会在周边大大小小的河流里上演,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洄游的湟鱼,加油啊! 摄影:黄膺


我觉得这就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教育,这一刻,你会发自内心地体会到——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多么不易,每一个生命都是相似、相通、相连的。湟鱼、鸟群和我们一样,要面临多少成长的艰辛和挑战。小小的湟鱼,让我们感同身受、充满敬意!

 

纵观这些年来,每一年夏季我都陪伴着不同的人去拜访青海湖;每一年,青海湖都会给予我不同的启迪;每一年,青海湖都会呈现不同的美好和惊喜。就像我的伙伴所说,热爱自然的人,自然也会给你最好的眷顾和安排。




《笔记大自然》 书里说:“ 我们会对某地害上‘乡思’,会不经意地想起它,想起它的声音,它的味道,它的景色。它令我们着魔,而我们也会以它来衡量我们的现在。”


这个地方,我想我是知道的。青海湖,我会一去再去。

大雨即将来临的青海湖畔  摄影:黄膺

蓝天白云野花,正是青海湖最美的时节  摄影:黄膺

雨后彩虹是青海湖赠与我们的礼物  摄影:小森林爸爸


这篇文章被收录进《人与自然》杂志2017年第12期。相信青海湖鲜活的生命故事和拓印在黄膺生命经历里的感受会在有心人心里留下印痕。而黄膺作为“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的负责人,仍然将与同伴保持着对青海湖的关注与持续的深度拜访。2018暑期,欢迎有缘人继续同行!


致 谢


感谢近年来一直协助和陪伴“慢行.青海湖”游学的

林赛女士(自然名 狐狸)、

南加老师、智华师父、加悟才让、阿合洛老人全家

吴永林老师、马跃明局长、乔益洁老师

泽德社会福利机构全体工作人员


感谢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老同事 耿栋、吕宾、马海元等


感谢所有曾在“慢行.青海湖”游学旅途中同行的

伙伴们、大朋友、小朋友们!



推荐点击听听由胡萝卜创作、

由脆脆童声蚕宝宝和妈妈一起朗读的献给青海湖的诗歌——

【自然诗歌No.21】美丽的青海湖






“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致力于自然教育和艺术教育事业。我们强调在“玩儿“中快乐地学习和体验,坚持在生活和自然中寻求美的启发和创意灵感,倡导挖掘本地传统自然艺术之道,从而帮助孩子及其家庭建立起和自然、和本土的情感联系,并在此过程中助力于个人身心灵健康成长。

一年 · 四季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




四时佳兴与人同
万物静观皆自得

一年.四季
微信号: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玉宇路855号2栋1单元202
电话:028-61985080 周三至周日为上班时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年四季自然艺术工作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